書的藝術與創意

會想要看[白蜂巢]這本小說,其實是因為繪者雍‧卡拉森 (Jon Klassen)的關係。

 

若對於繪本不陌生的讀者,提到雍‧卡拉森 (Jon Klassen)一定都知道他可是凱迪克獎得主,並且立刻聯想到的作品,如[這不是我的帽子]、[發現一頂帽子]、[找回我的帽子]與[一直一直往下挖],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繪本。

 

而[白蜂巢]的文字創作者也是相當有名的肯尼斯•歐珀(Kenneth Oppel),這本可說是加拿大童書雙傑的夢幻組合~肯尼斯•歐珀(Kenneth Oppel)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得主與雍•卡拉森凱共同創作;而一看到[白蜂巢]封面時,真的是為之驚艷,因為除了是精裝外,其材質與設計部份如同藝術品般,具有藝術美感的創新,剛看到白色書衣上有著許多個六角形的蜂房形狀,彷彿引領讀者進入到蜂巢世界一樣,若停留的時間夠久,似乎就能聽到一大群蜂嗡嗡嗡的聲音呢!而故事就是從第一人稱開始,讀者自己就是主角少年史蒂芬一樣,即將進入到奇幻驚悚的閱讀歷程。


 

少年史蒂芬的困境

少年史蒂芬有個剛出生不久的弟弟-寶寶,原本應該是幸福美滿的家庭,因為寶寶出現多重先天性的疾病,相當難以照顧,除了得全心照料之外,爸爸媽媽經常帶著寶寶往返醫院檢查與治療,家中經常聘僱保母照顧史蒂芬和妹妹-妮可的生活起居。面臨家中的劇變,逐漸失去爸媽的注意,面對學校同學的嘲笑,家裡的低氣壓壓得史蒂芬很痛苦,如同失了線的風箏,史蒂芬開始茫然,不知所措。再加上每晚夢到的蜂后,將會使用史蒂芬的DNA複製出新寶寶,進而提出替換寶寶的計畫,史蒂芬本以為的噩夢,竟然開始真實出現在現實生活中,讓原本就有的強迫症,變得更加嚴重,不斷地洗手導致皮膚紅腫,到底是噩夢還是現實,史蒂芬又開始出現更嚴重的恐慌症。

 

只是當蜂后提出替換寶寶計畫時,其實史蒂芬內心是開心的,即使認為把寶寶換掉是件錯誤的事情,但只要替換掉不健康的寶寶,這樣爸爸媽媽就會開心,他們就有時間陪伴史蒂芬說話,生活就可以恢復到寶寶出生前那樣的幸福美滿。史蒂芬漸漸參與愈多蜂后複製寶寶的過程,他越好奇不健康的寶寶會去哪裡,眼看複製寶寶即將成功,當他知道原來不健康的寶寶會被工蜂們吃掉時,史蒂芬決定不參與蜂后的計畫,但要如何擺脫蜂后呢?這又讓史蒂芬陷入另一個困境。

 

內心的傷害在夢境中得到療癒

曾經被黃蜂螫傷引發過敏的史蒂芬,一發現家中有蜂窩,希望爸爸能夠盡快把蜂窩移除,對於爸爸的默不關心,史蒂芬相當難過,跟爸爸說:[難道我的事就不重要嗎?難道我的健康就沒關係嗎?]史蒂芬開始質疑爸爸媽媽是否真的愛他,由此可知,史蒂芬已經來到崩潰的臨界點。

 

因為內在的壓力與不安,讓史蒂芬和蜂后的連結更強,夢與現實的交替寫法,也讓讀者也跟著在這兩個空間遨遊。史帝芬現實生活中出現強迫症,怕黑,睡覺時會把自己用棉被緊緊地包裹起來,就像寶寶回到媽媽的子宮中,享受那樣的溫暖與關懷;而和蜂后的連結更多更深,也讓親情移轉到蜂后與複製寶寶的身上。這樣的情感移轉如同心理學所提到的[補償作用],史帝芬在父母親之間得不到足夠的關愛,只能轉移到蜂后與複製寶寶身上,期待藉此彌補心靈上的空洞,這也算是一種自我療癒的作用。


 

勇氣就是直接對恐懼

史帝芬說過:[反正沒有正常這件事。]似乎也說明看到寶寶的先天性健康殘缺,史蒂芬認定寶寶的健康問題出狀況,這原本就是不正常,反觀自己時常出現的噩夢、心理恐慌症與渴望愛與關注,就如同寶寶一樣不健康,不正常,更直白地認為自己就是壞掉的小孩。這樣的自我懷疑,當然就會想要自我放逐,原本更想要放棄壞掉的寶寶,就這樣讓蜂后實施替換計畫。幸運的是,史蒂芬經過一連串的探尋答案,赫然發現複製的寶寶雖然長相和現實的寶寶一樣,也比較健康,但是缺少了真摯的微笑,也缺乏了和寶寶的情感連結。

 

如果把壞掉的寶寶丟棄,任由蜂后宰制,就像放棄自己一樣,放棄了自然天性,更放棄了彼此間強大的情感連結。最大的勇氣就是直接面對恐懼,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,史帝芬勇於面對問題,誓死地保護寶寶,任由自己讓群蜂攻擊,甚至經歷了25秒的死亡,寶寶也就在史蒂芬的保護之下安然無恙,史帝芬也漸漸恢復健康。

 

家的連結

如同多數的少年小說一樣,以青少年為主角,面對自我認同、親情失衡的問題,經歷過一連串驚奇的事件,將主角的個性琢磨得更加圓滑,在不斷的解構與建構的過程,主角有了全新的體驗與感受。

 

每個英雄故事最後都有好的結局,受人欽佩的精神,然而更要關注地觀察蛻變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苦難,如同史蒂芬一樣,就是平凡的角色所形塑的英雄,即便處於棘手難解的生活中,透過夢境逐漸地認同自我,挖掘出更深藏的自我,是無法切斷和家人之間的連動,這樣的連動如同風箏那條線,支撐著風箏可以飛得更高更遠,斷了線的風箏還是風箏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nny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